幼小銜接和家長工作PPT課件主要包含了PPT課件,教案,幼小銜接,幼小脫節的現象與根源,幼小差別的表現,教育方面差異,幼小銜接中的問題,幼小銜接的對策思考,家長工作,家長工作的目的,家長工作的內容,教師該做些什么,家長工作的方法等內容,歡迎點擊下載。
幼小銜接和家長工作第一節 幼小銜接
幼小銜接——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相互聯系。幼小銜接是雙向互接關系。
幼兒園要為幼兒入小學做準備,小學也要引導兒童順利通過走向小學的過渡階段。
一、幼小脫節的現象與根源
朱慕菊《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研究》表明
每年約2500萬新生入小學,很對人學習生活不適應,普遍感到上課時間長,作業多,心理壓力大。
部分學生身體疲勞、睡眠不足、食欲不振、體重下降。
不少學生學業失敗率高、課堂違規行為多、自信受挫,留戀幼兒園生活,怕學厭學。
幼小差別的表現
首先,觀念差別大,教師觀、教育觀、兒童觀都不同。
其次,體制分立。幼小教育行政部分、教材編寫者、科研隊伍、師資培養等方面不愿意互相聯系。
第三,教育實踐的差異。
生活環境差異、教育差異、規章制度差異、人際關系差異。
生活環境差異
幼兒園:環境布置豐富多彩、富于童趣,活動材料多。
小學:布置單調,課桌黑板講臺固定,學習氣氛濃。
教育方面差異
規章制度差異
人際關系差異
二、幼小銜接中的問題
1、小學化弊端
第一,養成不專心上課的不良習慣。
認為自己都會了,對教學內容沒興趣,在下面做小動作。
不良習慣養成后,漸漸跟不上進度,成為以后學習的障礙。
第二,教會兒童死記硬背,不善思考。
過早學拼音識字算術,只能花費大量時間死記硬背。
自以為懂了而不愿去探索和思考,失去了探究欲。
第三,兒童在讀寫算方面容易形成錯誤的或不規范的做法,并且養成了習慣。
兒童學習是先入為主,糾錯比從頭學難得多。有點孩子讀音不準、做題馬虎、字跡潦草、筆畫不合規范,這些毛病一旦形成,就會給小學教育“幫倒忙”。
2、表面化
組織幼兒參觀小學和聽課、讓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相互聽課、讓大班的生活學習制度與要求逐步靠近小學、贈送文具歡送幼兒入小學等活動是必要的和有效的,但是,長期效應有限。
幼兒一開始興趣濃厚,但一旦小學失去了神秘感,幾經挫折后,就開始怕學厭學,開始懷念幼兒園的美好時光。說明僅僅讓兒童熟悉和向往小學生活是不夠的。
3、片面化
有的以為學的知識多、智商高,進入小學就沒有問題。
有的幼兒園為了提高學業適應力,不惜花費大量精力進行智育,而將德育、體育、美育完全拋棄。致使孩子身心素質發展不平衡。不少兒童在知識和智力上能夠適應小學學習,但是,體質弱、精力匱乏、易生病、社交能力差、個性不佳、自理能力弱、審美能力不強。
三、幼小銜接的對策思考
(一)明確并解決幼小銜接的主要矛盾
促進兒童在原有基礎上向新階段發展,培養幼兒自身的適應能力,是解決幼小銜接的焦點。
只有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適應性、學習適應性、社會適應性,幼兒才能順利適應小學生活。
1、幼兒園入小學準備的教育目標
(1)生活自理能力的準備
獨立吃喝拉撒睡、穿脫衣服、梳頭、洗手洗臉、刷牙等,保護五官、鍛煉身體、注意安全,(能做到)學會獨立上小學和回家(難)。
(2)學習方面的準備
第一、學習適應能力
首先,培養語言意識和正確發音能力。
其次,培養理解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。
再次,培養觀察分析、比較分類的能力。
又次,提高空間知覺、方位知覺能力和手指靈活性。
最后,掌握簡單的數學知識和數量關系,發展邏輯判斷力。
第二、學習品質
正確坐姿和握筆姿勢。
上課認真聽講,積極思考。
興趣廣泛、求知欲強,不偏科。
尊重教師,積極對待教師要求。
愛惜物品,珍惜學習時間。
(3)社會性方面的準備
首先,學會尊敬教師,對教師有禮貌。
其次,對同伴和集體態度友好。
第三,培養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能力。
2、幼兒園入學準備的教育對策
第一,調整和完善幼兒園的教育內容
數學:培養抽象概括能力、發散性思維能力、可逆思維和推理能力。
美工:培養手指靈活性。
積木:發展空間知覺、方位知覺能力。
補充加強的環節
書寫準備
語音準備
閱讀準備
學習態度和習慣的準備
社會性發展準備
第二,將入學準備滲透幼兒一日生活
體育:早操、游戲、體育活動
生活自理和衛生習慣:吃飯、睡眠、如廁
遵守規則能力:上位訓練、課前維持紀律訓練等
第三,專題活動解決入學困難
大班下學期和小學一年級上學期為銜接期。
畢業典禮、發放畢業證、贈送文具、書包;
請畢業的學生回園匯報成績、幼小聯歡;
請小學教師來園介紹情況并座談、上表演課;
組織參觀小學,看小學生上課、做作業、戶外活動等等。
第四,家長參與幼小銜接工作
適當減少對孩子的生活料理,培養生活自理能力;
逐步提高對孩子的學習要求,培養學習好習慣;
加強讀寫算方面的準備(不是教小學的讀寫算知識)。
(二)加強聯系,減少教育坡度
1、調整觀念
幼兒教師:加強教師意識,減弱照料者和游戲伙伴的角色意識,尊重幼兒成長,有意識向小學靠攏。
小學教師:多關心兒童生活和游戲
2、體制銜接
將大班放在一年級下面,都放入小學管理。
管理、師資、教材、科研也要溝通協調。
3、教育工作銜接
生活制度:幼兒園逐漸減少休息、生活、游戲時間,延長上課時間,增加上課節數,開始考勤,執行作息制度。
環境方面:減少大班室內布置,增加使用黑板和粉筆次數。
教學方面:減少感性知識教育,減少教學方法的直觀性和游戲性,增加抽象理性知識教育,多采取講授法,加強紀律教育,并開始布置家庭作業。
師生關系方面:放手讓兒童自理和自由交往、多討論,培養集體意識和管理班集體的能力。
第二節
家長工作
1996年《幼兒園工作規程》提出必須成立家長委員會;
2001年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(試行)》:幼兒家長才在幼兒教育中獲取與幼兒教師平等的地位。
“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。應本著尊重、平等、合作的原則,爭取家長的理解、支持、主動參與,并積極支持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。”
一、家長工作的目的
目的:
充分發揮幼兒教育的主導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優勢,兩者相互配合,有力地促進幼兒身心的和諧發展。
二、家長工作的內容
(一)干預和支持家庭教育
1、增強家長教育意識
家長應理解家庭教育的意義;
應該意識到自己對孩子負有的教育責任和義務。
2、樹立家長正確教育理念
第一,讓家長形成正確的幼兒觀。
第二,讓家長樹立正確教育觀,四育不可偏廢。
第三,讓家長樹立正確成才觀。
只要幼兒健康和諧即可,不能追求“小神童”。
3、幫助創設良好家庭教育環境
首先,創設良好的家庭物質環境。
吃好、穿好、住好、玩好
其次,創設良好精神環境。
愛撫、關心、尊重、信任幼兒。
讓幼兒感到安全和自由。
帶孩子講故事、玩游戲、親近大自然等。
4、指導科學教育方式方法
首先,宣傳幼兒教育和幼兒心理方面的知識。
其次,幫助家長理解家庭教育原則。
最后,介紹家教具體方式方法,指導家長提出針對性家庭教育方案。
(二)引導家長參與托幼機構教育
1、理解和支持托幼機構工作
2、參與教育決策
首先,家長制訂自己孩子的個別教育計劃。
其次,家長集體參與托幼機構的管理和決策。
3、家長自愿服務
首先,提供人力服務(講故事、表演、搞游戲、維修、烹調)。
其次,提供財物服務(捐款、捐物)。
最后,提供信息服務(獻計獻策、家長委員會的智囊團服務)。
4、監督和評估托幼機構的保教工作
資料
根據華東師大李生蘭老師的研究,一項“幼兒園利用過的家長資源”的調查表明,“家長來園和孩子一起活動”是幼兒園利用最多的家長資源,其次是“家長來園旁聽、觀看活動”,再次是“家長按照教師要求,給幼兒園提供物品(被動提供)”和“家長主動為幼兒園提供物品(主動提供)”。而家長作為活動的設計者、組織者、評價者和監督者的身份在活動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,如“家長進班當老師”、“家長和教師一起評價活動”、“家長來園當監督員”等在各個幼兒園中比較少見。
三、教師該做些什么喬伊德瑞福斯和蘇伊馬格莉婭2002
第一,注意傾聽,留意父母的想法和需要。
第二,對家長有同情心,家庭都會面臨各種挑戰。
第三,尋找家長的長處。
第四,從家庭背景理解孩子,不能孤立觀察孩子。
第五,給家長清晰可理解的信息。
第六,交代父母可做的具體事務(閱讀、溝通、交談)。
第七,在孩子還小時就與家長接觸。
第八,教父母正確對待孩子的缺點。
第九,努力理解兒童的家庭背景。
第十,索取家長口頭和書面的反饋。
第十一,鼓勵父母提出問題并交流相應技巧。
四、家長工作的原則
1、經常性原則(常態化、制度化)
經常溝通、及時調整
2、全面性原則(面向全體)
一視同仁、親切主動
3、差異性原則(分類指導、個別施教)
4、預見性原則(適齡兒童調查)
人數、年齡、對園所預期、家園配合的建議等
5、互尊互利原則(合作者、平等伙伴)
不能隨意向家長發號施令、也不能僅僅關心自己的孩子
五、家長工作的方法
(一)口語法
家訪、家長會、家長學校(家庭教育知識講座)、家庭教育咨詢、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、交談
1、家訪(常規家訪、重點家訪)
入園所前家訪:了解環境布置、教育活動特點與規律、作息制度。
常規家訪:定期家訪、面向全體
重點家訪:幼兒出現問題、家庭教育不當
2、家長會
將全園、全班、某類家長召集在一起開會的家長工作。
開學前:通報本學期計劃、請家長配合,步調一致。
學期中間:針對發現的問題,商討對策。
學期結束:通報本學期情況包括幼兒的成績與不足,請家長評估。
3、家長學校(家庭教育知識講座)
是面向家長系統介紹家庭教育知識的一種形式。
一般針對家庭教育中普遍出現的問題。
講演者:教師、園長、專家、家長等
4、家長教育咨詢
5、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
6、交談
(二)文字法
1、問卷調查(綜合問卷、專題問卷)
了解幼兒在家表現和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態度。
綜合問卷:新生入園前
專題問卷:專項教育計劃、個別教育計劃
提醒家長如實答卷并及時上交,盡快統計處理后,將結果公布。
2、家園聯系本
保教人員借此了解幼兒在家中的表現及家長的希望和建議。
家長借此了解孩子在園所的表現,了解教師對孩子的看法,從而主動配合幼兒教育。如遇到急事,也可以便條、書信、QQ聯系。
3、宣傳欄
一般設置在園所門口或者主要通道的兩邊墻上。
內容:
工作計劃:月計劃、周計劃,介紹主要活動、食譜。
幼兒作品:美工作品
科學育兒知識:科普文摘
(三)活動法
1、觀摩(家長開放日、半天活動、放寬接送孩子時間)
2、慶祝(六一運動會等)
3、服務(上課、維修桌椅、捐款捐物、烹飪、種植飼養)
4、管理(家長委員會參與管理)
再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