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《等量關系》導學案教學案反思》這是一篇四年級下冊數學教案,等量關系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,為了緩解學生對這一概念的迷惑,盡快地理解這一名詞的意義,并能準確地找到情境中的等量關系。
|
等量關系存在于數學學習的任何階段,學生在大量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要使用到等量關系。同時找等量關系是列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,因此,教材為等量關系安排了獨立的課時進行學習,為后面方程的認識和列方程解決問題打下良好的基礎。它隸屬于“數與代數”的范疇,等量關系是方程的核心,等量關系實質就是代數思維、方程思想。史寧中教授認為:方程的本質是“在講兩個故事,這兩個故事在數量上相等”。但因其抽象性,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講,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。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通過數學思考,靈活地運用“等量關系”來解決實際問題呢?帶著這些思考,我嘗試以直觀體驗為主線,由直觀感受等量關系到操作體驗等量關系,由淺入深,由易到難,層層遞進。從課堂上孩子們展現的思維過程中,使我欣喜地看到:孩子們在有經歷、有體驗的數學活動中,通過有效的數學思考,很好地學會了找“等量關系”的方法。
一、創設情景 感受等量關系
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“等量關系”,學生或多或少有一些認識,但不具體、不規范。為此,我利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驗,合理處理教材,準確定位。如課一開始,我用蹺蹺板這一生活中常見的量讓學生感知它既有“此起彼伏”的時候,也有左右平衡的時候,它的平衡就表示了兩端是“相等”的。進而由雞、鴨、鵝在蹺蹺板上的平衡現象,使學生明白了不僅僅兩個完全相同的東西之間是等量關系,不同的東西之間只要重量(某一個特征)相等,他們也能構成等量關系。借助直觀蹺蹺板幫助學生初步建立“=”用來表示“左邊和右邊數量相同的一種平衡狀態”的觀念,通過“不等”和“相等”兩種狀態的比較,強化相等狀態的認識,并從直觀上理解等量關系就是兩邊的量一樣多,并建立等量關系的天平模型的直觀表象。同時以學生喜聞樂見講數學故事形式引入,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。
二、探究交流 理解等量關系
通過根據蹺蹺板找等量關系、根據天平找等量關系、根據數量關系圖找等量關系、根據信息(關鍵句)找等量關系。引導學生借助直觀的天平模型,用等式表示等量關系。幫助學生理解等式的實質是左邊放的和右邊放的數量相等。引導學生將文字描述的數量關系,借助天平模型轉化成等量關系,讓學生從原先的直觀天平操作,過渡到表象操作(根據數量關系圖在腦中想象一個平衡的天平),再到抽象操作(把想象的天平轉化成等式),經歷完整的抽象過程。“小羊、小鹿、小馬”三只小動物比身高的情境。在學生思考分析的基礎上,讓學生通過寫一寫、畫一畫等形式,體會相等關系, 學會找等量關系。并了解到它們之間可以相互翻譯。用“數形結合”的思想,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維過程,體驗同一種數量關系可以用不同的等量關系式來表示的共同屬性。再引導學生切身經歷對比、優化的過程,提高了學生用不同的等量關系式表示相同的數量關系的能力。這樣的教學,既提高了學生用“等量關系式”表達生活原型的模型意識,又提升了學生構建“等量關系式”這一模型的能力,為后續學習列方程解決問題夯實了基礎。隨著對“等量關系”問題的直觀感知,隱藏在直觀感知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會逐漸顯現出來,教師就學要從更多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等量關系。在這里,我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:他們還找到了這樣的等量關系,你能看懂嗎?幫助學生認識到同規格等量關系可以用不同在形式表達,它們之間也是可以互相替代的。從而滲透“等量代換”的思想。不難發現,學生對“等量關系”這一問題的建模需要有一個不斷滲透、循序漸進、由淺入深,逐步積累形成的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需要我們教師做一個“過程”的加強者和引導者,去“敲打”學生的思維,讓學生在一次次的“敲打”過程中,積累、感悟、直到學會應用。
以上,只是針對本課中自己感到成功的片段進行的反思。雖有欣喜和成功,但同時還有一些遺憾:在學生發言時,為了趕時間,也沒能讓學生充分地敘述自己的想法,而是急于將孩子們引導到預設的解題思路中來,相信如果當時放心讓孩子們相互敘述、補充,會是很精彩的,因為好多學生的解題思路相當清晰。在以后的課堂中我要力求做個“傻老師”,將盡量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,放心將課堂交給他們,一定會有更精彩的表現,